我们各种各样的人才、成果、文章和专利数量世界领先,成果奖项数量质量都有提升,但为什么还存在成果原创水平不高、专利转化有待加强、能工巧匠仍匮乏等问题呢?在昨天举行的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2023年会暨上海教育督导论坛上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著名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直言,这与当下评价体系的激励机制不足有很大关系。
要解决如何构建让更多优秀科学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问题,首先必须要思考和回答科学技术人才评价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,也就是我们为何需要对科学技术人才进行评价,以及通过这样的评价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。褚君浩院士认为,提升啥东西、鼓励啥东西、包容啥东西、限制啥东西,这是思考这一问题的基本出发点。评价既有管理功能又有激励功能。评价的核心应聚焦激发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、创造性,这是科技评价体系最根本的意义。所以,评价的激励功能应当大于管理功能。管理功能是要分等级、分奖金数量的,而激励功能才是根本的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科学技术人才评价体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“现在我们大船能造、隧道能挖、高铁也能跑得快,但是跨越式创新少、能工巧匠少。这又是怎么回事?”在褚君浩看来,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与科学研究规律息息相关。他说,培育科学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,要从遵循客观规律、修炼内在素质、凝聚驱动力量、培养极致精神等四个方面入手。在此过程中,兴趣、责任和好奇心至关重要。不管是工匠人才还是原创性人才,一定要有好奇心。为什么这样做?为什么不能那样做?这件事能做得更好吗?为什么是这样做?为不什么不是那样做?学以致用和格物致知的核心便是好奇心。不想问为什么了,事情就到此为止了。问了为什么,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开始着手不断深入地钻研下去了。
那么,怎么样才可以改进科学技术人才的评价呢?褚君浩建议,要按照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,构建科学技术人才的评价体系。要构建有形显形、无形隐形的评价体系,要构建分类评价体系,要培育各类人才充分的发挥才能、施展才华的土壤。所谓隐形的评价体系,就是由个人、家庭、社会理念形成的植根于内心的评价认识,目的是让科学技术人才发挥潜在的自我评价作用,产生成就感和驱动力,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。此外,还必须对科学技术人才实施分类评价,形成人尽其才的生态环境。因为人才有一个特点,有的是偏才,有的是全才;有的早成才,有的晚成才;有的善于理论分析,有的善于动手实验;有的善于执行,有的善于教书,还有的善于出点子。比如,某人教书教得不好,但研究做得好,这也是很好的事情。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,每一颗螺丝钉都是必需的,每一颗螺丝钉的规格又都是不一样的。
褚君浩表示,决定科学技术人才取得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八项,即循规、节制、勤奋、踏实、兴趣、责任心、奋斗精神、合作精神。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环境,以及长期稳定的学术环境,还有就是对科学技术人员的包容。